“白天,我在单位是受同行和病人尊敬的专家,一到下班回家,我就心惊胆战,不知道哪一句话惹翻了我那牲畜般的暴君丈夫,而遭受一场毒打……这样的日子已经二十年了,我夏天都不敢穿短袖衣服……我实在忍受不了了,帮帮我……”这是广州一位很有名的医学女教授求助时说的话。
家庭暴力,虽然这是个一直都存在的现象,但更多情况下是一种隐性的存在。能够勇敢地去社会有关部门寻求帮助或者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的,只占总人数的很小比例,更多的家庭暴力受害者选择了默默忍受。近年来,媒体时有报道懦弱的妻子残忍的将丈夫在睡梦中砍死或者毒死,其中,不堪忍受家庭暴力是主要原因。
家庭暴力,给受害人带来的不仅是肉体上无休止的伤害,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损害,如自尊的丧失,自我价值感的降低,对生活失去信心,抑郁的加重,还有,孩子更是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或间接的受害者。家庭暴力似乎具有家族的遗传性,一个在儿童期经常目睹父亲暴行或者经常被打的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会以相同的暴力行为对待自己的下一代,而很难维持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的幸福。
作为受害者,大多数人选择了默默忍受,不敢声张,因而也失去了接受帮助的出口,从而使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暴力行为得以延续。受害人不敢声张,主要是因为爱面子,因为在社会上、单位或者邻里亲朋中,一向形象很好,因而不能忍受外人知道自己原来生活得这么悲惨和可怜,她宁肯生活在痛苦中也不愿意活在让别人知道的“羞辱”中,受害者往往认为“被打”是一种很羞辱很丧失体面的事情;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施暴者往往在施暴的同时威胁受害人,如果声张出去,将怎样怎样,比如,不给家用钱,断掉家里的经济来源;声称自己神通广大,上面的关系多,告到哪里都没有用……本来有些受害者很想挺身反抗,寻求帮助,但是经施暴者的这些威胁之后,彻底放弃了自救的可能和出路,而选择默默忍受痛苦,听天由命。
要想摆脱这种家庭暴力的伤害,第一步就是要勇敢地站出来,说出来,你可以选择对心理医生敞开心怀,也可以选择社会有关权益部门,如妇联,寻求法律和心理的帮助;同时,还可以坚决地对施暴者说“不”。
如何对施暴者说“不”呢?那我们要先来看一看施暴者是如何得逞,而受害者又是如何使自己陷入到家庭暴力的痛苦漩涡中的。
从心理意义上来说,家庭暴力是“施虐与受虐”的上演——有一个“施虐者”,必然存在一个“受虐者”,没有受虐的“配合”,施虐是无法单方完成的。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会明白,施暴者在最初施暴时,他是持一种试探的心态,即他会看看你是怎么反应的。如果在他第一次施暴时,你能坚决地抵制他的这种行为,结果可能有两种,要么是施暴者的施暴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因你的抵制而把一个“施暴者”渐渐变成一个有一定自控能力并体验到“原来可以不用暴力的方式也能达成和谐关系”的人生新体验,他可能为此而感激你。但也可能因为你的坚决抵制而导致某种关系的破裂,可能受害者不敢坚决抵制对方暴行的恐惧的正在于此。如果说接受施暴者的暴行意味着可以保住一个关系免于破裂,保住一个自己内心的所谓“面子的安全感”,那么,暴力在家庭和婚姻里畅通无阻一定成为必然的结果。
当你能够做自己内心的主人,诚实的对待自己,不把安全感放在别人身上时,就是你有勇气站出来,对施暴者说“不”的时刻了。(文章来源:中迪心理)
呼和浩特市兰心语心理咨询中心(隶属于呼和浩特市兰心语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咨询预约热线:0471-3698689。
|